怒江巨变70年|致富搭档 共寻中药材的财富之路
来源:云南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24-12-12 08:57 点击次数:
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上帕镇出发,驾车驶过云雾缭绕、层峦叠嶂的山间公路到达上帕镇知子洛村,再驶过一段颠簸的砂石路,就到了福贡县福众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药材种植基地。
推门下车,一片翠绿映入眼帘,一阵阵药香扑鼻而来,数百亩药田里秦艽、云木香、前胡、黑三七摇曳多姿,正酣畅地享受着煦日和风。基地负责人王星明、丰金才正带着数名工人穿梭在药田里,忙着除草、修剪、追肥,精心呵护这些藏在深山中的“宝贝”。
梦想启航于青山之间
王星明出生于1987年,2009年中医专业毕业后,在云南鸿翔中药科技有限公司上班。长期和中药材打交道的经历,让王星明敏锐地发现,中药材在市场上的缺口很大,而大面积种植中药材的人却寥寥无几。中医专业、对中药材种植有着浓厚兴趣且熟识各种中草药习性的他辞去了高薪的药厂白领工作,拿出所有积蓄,与好友在保山开始了200亩中药材种植的创业。但想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并没有那么容易,由于经验不足、管理不当,王星明的第一批投资血本无归。创业不容易,但放弃不是他的个性。2020年,王星明利用回福贡老家探亲间隙,前往知子洛村考察那里的环境和气候特点后,瞬间嗅到了商机。思来想去后,王星明重整行装,决定“再向虎山行”,他开始了技术领域的“拓荒”。
那时候怒江州人工种植优质秦艽的屈指可数,成功的更是少之又少,可以借鉴的经验、技术并不多,一切都得靠自己摸索。王星明的智慧和耐心在这个时候显现了出来,他想到了对比种植的方法来摸索种植技术,他把一块地分成无数小块,每块地都用不同的种植方法,通过对比秦艽的长势来选择出最合适的方式,最终,他摸索出了行之有效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技术。2022年底,王星明的智慧和辛劳获得了第一次回报,他的优质秦艽为他带来了8万元的收益。而他也成为了方圆百里第一个大规模种植中药材的农民,成为第一个自主探索出各类中药材种植技术的“土专家”,真正地走在了这个行业的潮头。从王星明开始种植秦艽至今已经有3年,他的中药材基地已经扩大到600亩,而早些年“陪他发家”的秦艽种植基地里新增了云木香、前胡、黑三七等“居民”,这正是王星明成功的关键秘诀——快速转型。
2022年王星明的秦艽产业正如日中天,但他意识到随着种植的人变多,秦艽价格可能会走低,单发展一种产业也顶不住市场冲击,所以他引入了其他中药材,采取间套种植、以短养长的模式,实现“多条腿走路”。其间,王星明于1986年出生,同样喜欢捣鼓中药材的傈僳小伙丰金才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与丰金才以每亩400元的价格在知子洛村租下510亩撂荒地,在上帕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于2022年,成立福众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公司以种植秦艽为主的同时兼种前胡和云木香,这套模式让他的中药材产业一直处于蓬勃发展的态势。目前,包括前胡、云木香在内的中药材长势良好,按市场价估算,产值约400万元。挑战与坚持并存的创业路为了提高中药材的品质与产量,王星明与丰金才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坚韧与智慧。无数个日夜,他们穿梭于田间地头,观察记录、调整策略,汗水与泥土交织,见证着从荒芜到葱郁的奇迹。特别是秦艽的种植,因其对土壤和气候条件的严苛要求,更是让他们费尽心思,他们深入山林,学习古老的种植技艺,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对土壤进行改良,引入生态种植理念,力求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同时,确保中药材的品质与产量。最终,当看到那片郁郁葱葱、药香四溢的秦艽田时,所有的艰辛都化作了满满的成就感。
“我们深知,每一株药材的茁壮成长,都离不开这片土地的滋养与我们的精心呵护。”福众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星明感慨地说。一心想干成事的两个人,把精力和有限资金都用在了“刀刃上”。发展产业不能“闭门造车”,市场和行情更不是在基地里转悠两圈就能看到,王星明与丰金才深深明白这个道理,想要搞好他俩的产业需得到“远方”看看。基地里,有丰金才指导工人种植和管理的身影,没了后顾之忧的王星明使出了他的第二个秘诀——敢于“走出去”。
从最初外出考察时的到处碰壁到现如今的轻车熟路,这些年来,王星明去过昆明、维西、香格里拉等地方,考察过的基地、园区、公司、药材市场数不胜数,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脚踏实地、认真学习。
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一部手机和随身携带的一台电脑就是王星明流动的办公场所。他说,近几年来,他每年都要出去考察,看技术、看市场、看行情,才能做到与时代接轨、与市场接轨。创新驱动,梦想照进现实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和品质的提升,王星明开始探索中药材的深加工与品牌建设之路。谈到产业,王星明与丰进才激情澎湃。
“我们不仅仅是在种植中药材,更是在传播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一种回归自然、尊重生命的理念。”王星明兴奋地介绍道。他们的成功,不仅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更激发了更多人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与关注。在自己致富的同时,王星明和丰金才不忘带动家乡父老共同增收。种植药材,一年四季都要除草、打药、施肥,基地常雇工人达四五十人,高峰时可达百余人。他俩积极引苗育苗,免费发放秦艽种苗、塑料薄膜给农户,并带动上帕镇及周边村寨村民从事中药材种植,同时吸收当地群众到公司务工,得到了父老乡亲的一致好评。“在基地干活一天100块钱,一般七八个小时。我们现在就是看娃娃念书,有空闲时间来挣个生活费、零花钱,一年下来也挣个10000多元。”现年56岁的知子洛村村民邓李恒告诉记者。
“木香药用价值高,市场价每公斤25元,种植前景好我家第一批试植了5亩,今年栽种,明年就可见果,三年就可以达到盛产期,预计亩产量干货在300公斤左右,可实现效益近37500元,而且王老板还跟我们签订订单式销售,不愁销路。”种植户开社恒说道。他家有亩地,之前只种植玉米,基本上只能维持生计。自从改种中药材后,自己不仅拿到土地流转资金,还可以在基地务工,同时也学到了种植管理技术,实现了赚钱顾家两不误,不少村民自从改种中药材后,不仅拿到土地流转资金,还可以在基地务工,赚钱顾家两不误。梦想在青山之巅绽放经过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终于,那些曾经默默无闻的中药材在王星明与丰金才的精心培育下,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秦艽的淡雅、前胡的芬芳、云木香的醇厚,它们不仅为青山增添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更成为了市场上备受追捧的佳品。随着中药材种植的成功,王星明和丰金才并没有停下脚步。他们开始探索如何将中药材产业与旅游业相结合,打造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他们自筹资金修建了一条中药材种植观光路,让游客在欣赏青山美景的同时,也能亲身体验中药材的种植与采摘过程,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这一举措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体验,更让中药材产业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它成为了连接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的桥梁,让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并了解中药材的价值与意义。
如今,站在青山之巅,俯瞰这片由汗水浇灌的土地,王星明心中涌动的情感难以言表。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梦想,在这片土地上,已经悄然化作现实,绽放出最为耀眼的光芒。谈及未来,王星明与丰金才感慨万千。他们深知,今天的成就只是梦想绽放的开始,未来的路还很长很长。但他们的双眼中却闪烁着坚定的光芒,那是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与期待。
“公司在加工和销售平台建设方面,公司致力于建设一个以自然晾晒、生态燃料为主的综合性加工区域,确保中药材优质。同时,建立有效的溯源体系,实现从种源到成品销售的生态链条。公司还将加大与制药企业、中药材饮片厂及各大药材市场经营者的合作力度,努力打造怒江生态药材品牌。并结合农文旅新思路,将中药文化、生态资源和大健康产业相结合,打造游药园、赏药景、学药理、品药膳、沐药浴、住药村、带药礼、享药养的综合康养品牌。”在采访的最后,王星明与丰金才激动地说道。
福贡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何舟
云报集团全媒体记者 杨吉娟 刘宇丹 李寿华 马喆 普孟秋 吴沛钊 李文诗